人民网经济频道以《路透社回应7次精准预测中国CPI 最新一次改变来源》为题指出,“有媒体日前爆料称,央行和国家统计局有官员因涉嫌提前泄露宏观经济数据,在今年三四月份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。另有媒体指出,仅路透社就曾在近两年中,7次精确‘预测’到中国的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增幅。”
同一天,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发表题为《网络再现疑似提前“走光”5月宏观数据 记者调查“数据泄密门”背后深层背景》的文章。文章说,“6月8日,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,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.4%,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。”
“不能把问题转嫁媒体”
值得注意的是,6月8日,新华社发表题为《多方努力严防数据提前泄露》的时评称:“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在正式发布前,属于国家秘密,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。”
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昨日更是提出,经济数据成牟取不当利益筹码,“数据反腐”已成反腐新课题。
事实上,不仅仅是CPI,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,存款准备金率上调、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。
对于外界热议甚至指责外电精准预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一事,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展江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,这提醒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里有这一条,内部保密制度和信息公开条例相协调。这是向美国学来的原则,是一种理念。美国信息自由法中有这一条,国际通行的信息公开条例中都包括这一条。
展江指出,中国政府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,已经开了个好头,但是下一步的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“中国是列举法,说明哪些信息可以公开,而美国是排除法,除了哪些信息不予公开,其他都要公开。”
展江表示,中央政府负责财经的官员内部有一套制度,规定什么东西要披露,由谁来披露,披露多少,但不能就此把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转嫁给媒体。中国有些数据不愿意公开,或者有些数据会前后不一致。这事不能怪媒体,政府官员也不应该追究,无非就是说了一些真话,提前说了一些真话,早晚要披露的。而至于你内部有什么制度,就应该和信息公开制度相配套。
展江指出,内部披露信息,尤其是不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,是一种常态。这恰恰说明中国信息披露还很不够。这不是媒体的过失,恰恰是媒体的正面作用,逼着政府更多更诚实地披露信息。虽然英国没有消息来源的法律条文,但类似路透这样的媒体不会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息。这在路透看来应该是正常的方法,或者这种方法在其他国家就是常态。这恰恰需要我们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及时,更加制度化。
“这只能说明路透牛”
不过,对于路透社屡屡精确预测中国CPI数据,仍有一些质疑声。一位四大国有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师表示,路透数据之准令他们诧异,他相信爆料人为此可以获得丰富的报酬,应该价值不菲。
展江还表示,国际媒体有一套network(人脉网)获取信息,而且不管发达国家,还是发展中国家,都到了要求信息公开的年代了,政府应该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少,披露的越多越好。外媒对消息来源有一套严格的操作手法,其中最大的规定是保护消息来源及非强制性地获得消息来源。“如果人家向你披露的,为什么不登?中国官员都知道,这只能说明路透牛。”
一位前美联社员工告诉早报记者,外国通讯社有不能向受访者提供费用的明确要求。如果路透社为了获取信息而向线人付费,这是违反编辑原则的。该人士举例表示,此前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曾为A380安排了一次特别的记者活动。A380本身就是新闻,当时BBC的记者要求由自己为这段旅程付费。当空客的人员告知这是一次针对媒体的特别活动,BBC的记者表示他们宁可“独漏”这条新闻。
至于路透社多次使用“消息人士”、“官方消息人士”、“官员”或“一位关键部门的中国政府官员”等语言来描述其数据来源,上述前美联社员工告诉早报记者,这应该是记者采访过,但应线人的要求不透露他的名字。该人士告诉早报记者,她以前曾参加过台湾地区政府组织的一些闭门会议,这些会议专门为记者将来写稿提供一些背景信息,以便记者在以后可以用到这些信息,但不能泄露消息人士的名字,这已经成为行规,“这是一种默契”。
某权威财经外媒的记者称,路透和他们一样,也会在数据发布前找多位经济学家预测,然后给出中值,但路透资源比较丰富,除找经济学家外,还会尽力接近消息人士,获取准确消息,“这可能是为何路透多次准确报道出了数据的缘故。”